第36章 灵鹫西来][第1页/共4页]
- 触觉:清冷金风、温润贝叶、愈合伤口,让古迹具有物理实在性。
卯时三刻,信州城的百姓刚在干枯的井边摆上露水祭,西山顶俄然传来惊呼。李阿公昂首望去,只见本来阴沉的天空中心,竟闪现出层层叠叠的金色莲瓣,每片莲瓣都像打磨过的铜镜,映出千万个信州城的缩影。莲瓣中心,释迦牟尼佛金身端坐在千叶宝莲上,衣褶间流淌着银河般的光带,眉间白毫放出的光芒,竟将灵山的晨雾染成透明的琉璃色。
玄寂法师在藏经阁抄经时,发明经卷上的笔墨竟会跟着他的表情窜改:当他为旱情忧心时,经文显“雨宝陀罗尼”;当他念及众生苦厄,经文便现“大悲咒”。最奇异的是,每当他誊写到“统统众生皆可成佛”时,笔尖便会自行流出七彩墨水,在纸上画出灵山全景,山中的每棵树、每条溪,都与实际分毫不差。
是夜,灵山的每块岩石、每片树叶都收回微光,构成庞大的佛经长卷,顺着山体蜿蜒。信州的百姓们发明,干枯的溪流重新流淌,龟裂的地盘长出嫩芽,就连久旱的禾苗,都在一夜之间抽出了新穗。李阿公站在老伴的坟前,瞥见坟头竟开出一朵金色莲花,花瓣上的露水映着金翅鸟的倒影,仿佛老伴正透过露水对他浅笑。
(三)老石工的影象拼图
3. 多维度的感官营建
玄寂法师跪在塔前,取出师父昙摩大师的舍利罐,只见罐中三颗舍利子正在金光中悬浮,每颗都映出佛祖金身的倒影。“佛祖预言东土灵山,原是应在信州。”他声音哽咽,想起师父圆寂前曾说:“待金翅鸟衔来贝叶经,便是灵山与天竺相认之时。”
创作剖析:
(二)燃羽成经的圣礼
“佛祖!是佛祖!”抱着病儿的妇人跪倒在地,孩子滚烫的额头贴在青石板上,却在触碰到金光的刹时,烧退了大半。玄寂法师手持锡杖赶出塔门,只见佛祖右手结施恐惧印,指尖垂下的光绳如金色桥梁,直抵释迦塔顶端的相轮。相轮上的十三层宝盖俄然自行转动,每转一圈便收回“卍”字浊音,与佛祖口中的梵唱构成奇妙的和鸣。
在围观的人群中,石工陈阿九盯着佛祖金身上的衣纹,浑身颤抖——那衣褶的纹路,竟与他昨日在塔基裂缝中发明的陈腐石刻一模一样。三个月前,他在补葺塔基时,偶然中凿出半块残碑,上面刻着“灵鹫西来,经卷自显”八字,当时觉得是前人戏刻,现在却与面前气象严丝合缝。
(二)佛光译经的古迹
“迦楼罗!”玄寂法师认出这是佛教中的金翅鸟,传说中它以龙为食,能扇动翅膀带来大风,却也是佛祖的护法神。金翅鸟在塔顶回旋三匝,每转一圈,释迦塔便多出一层宝光,本来九层的塔身,竟在金光中隐现十三层,恰是佛经中“十三重相轮表十三住”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