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教归元][第4页/共5页]
“法师,火线就是‘三元洞’了。”李玄真道长的青袍拂过垂落的钟乳石,手中罗盘的天池水纹正狠恶扭转,指针顺次指向金、青、蓝三色微光。自道藏石窟建成后,他便在灵山深处发明了这处地脉节点,本日约慧明与白鹿洞书院山长王博文同来,恰是为了印证《云笈七签》中“三炁归源”的记录。
(二)三教魁首的初晤
巳时正,三教魁首各立一泉之前。慧明将贝叶经平放在佛泉水面,金色经文如活鱼摆尾,动员泉水构成旋涡,每片贝叶都化作莲花瓣,向中心石坛漂去。李玄真解开《品德经》的牛皮绳,竹简主动排开,悬浮在道泉上空,每片竹简都接收青光,化作飞鸟形状,绕着太极图遨游。王博文展开《大学》手卷,儒泉的玉简竟与书卷上的墨字共鸣,蓝宝石水面升起层层书浪,每道浪尖都固结着“修身齐家”的光雾。
第三十八章 三教归元
王博文的布鞋刚沾上儒泉边的湿土,鞋底便浮出“克己复礼”的水痕。作为信州义学的创办者,他曾在三教法会上见过慧明与李玄真,但现在面对地心异景,仍忍不住动容:“《周礼》云‘地有五行’,此泉以蓝为德,恰合儒家‘水曰润下’的智德。”
王博文对着山下义学的方向拱手:“《大学》说‘明显德于天下’,本日之景,便是三教明显德的显化。当佛的慈悲、道的天然、儒的仁义合而为一,便如这三色泉水,能津润最干枯的地盘,能照亮最幽深的角落。”他俄然瞥见,义学的孩子们正在光柱下追逐光蝶,每只胡蝶翅膀上,都写着分歧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慈、俭、让……
4、光尘中的归心
(一)探源者的晨钟
“诸位可曾想过,为何三泉分而稳定?”李玄真俄然指向泉眼中心的圆形石坛,上面刻着恍惚的古文,“此乃上古三皇留下的‘归藏阵’,佛道儒不过是阵眼,真正的核心——”他的拂尘扫过石坛,古笔墨俄然亮起,闪现出“元气”二字,“是六合初开时的浩然之气。”
李玄真的拂尘轻点道泉,水面太极图俄然具象化,分出阴阳双鱼,鱼眼处各闪现出“道”“德”二字:“此泉通着昆仑山的地肺,当年广成子传黄帝‘吐纳之术’,怕是早将灵气埋在此处。”他望向慧明,见佛泉的金光正主动修复法师法衣上的破洞——那是前日在山民家治病时被火盆燎的。
戊时三刻,慧明法师的草鞋踏在青苔覆盖的石阶上,石缝里排泄的泉水带着淡淡金箔味——这是佛泉的征象。他腰间挂着道童所赠的九节竹杖,竹节间的夜明珠在阴暗中划出淡青轨迹,与左手托着的舍利盒相互照应,盒中存放着三年前道佛和鸣时凝成的“九转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