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灵山藏经][第2页/共4页]
2、保护灵兽:石壁上的活态文明
(一)守经人的誓词
“大人,三元洞的地脉图已绘好。”幕僚陈墨展开羊皮卷,图上三色泉眼的位置与星象完整符合,“堪舆师说,此处地肺贯穿三教元气,恰是藏经的绝佳之地。”王彦斌抚过腰间玉牌,牌面刻着“三教归元”四字,恰是三年前插伎俩会时,高僧慧明所赠。
(三)永久的藏经之歌
(三)入藏的文明盛典
1、经卷宝库:地心深处的文明胎盘
(三)跨时空的文明对话
清朝考据学家戴震在洞中校订《水经注》时,偶尔发明道藏中的《水经》古本,与郦道元注秘闻互印证,处理了多年的学术疑案。他抚摩着石狮爪下的佛经,俄然顿悟:“考据之学,亦需慈悲心、天然眼、仁义骨,方得真知。”
(一)灵兽显形的顷刻
千年来,藏经洞的守经人换了三十六代,但誓词始终未变:“以佛心护经,以道眼观经,以儒行传经。”现任方丈演空法师,常指着洞顶的琉璃灯海:“每盏灯都是一个文明的火种,石狮与金乌,便是看管火种的永久卫士。”
当最后一卷《春秋公羊传》放入儒经层,洞口俄然传来龙吟般的震颤。李得福正在擦拭石柱,忽见“三教同辉”四字的笔划间,金粉活动会聚,左边石壁闪现出狮首人身像,身披法衣却脚踏云雷纹;右边则是金乌展翅,爪握玉简却头顶佛光。
3、文明传承:千年灯火的文明长卷
南宋末年,元兵攻破信州,藏经洞被重兵围困。当时的方丈无念禅师、监院玄机子、书院山长徐元杰,带领弟子们在洞中闭关七日,以三教经咒加固结界。石狮与金乌化作光盾,将洞门掩蔽得严丝合缝,元兵的箭矢射到门前,竟主动折成莲花形状。
最伤害的时候,洞顶的琉璃灯俄然全数亮起,在云端拼出“文明不灭”四大字,每个字都由千万个小经卷构成。元军统帅望着空中异象,想起先人曾在草原见过近似的三教图腾,终究命令退兵,藏经洞得以保全。
卯时初,三十六名石工在灵山要地暖谷焚香祭拜。为首的老石工李得福,恰是当年参与刻经的陈阿九弟子,现在他手捧三教圣物:佛前莲花灯、道藏玉简、儒门石磬,顺次叩拜。当第一锤落在青石壁上,石屑飞溅处竟闪现金色纹路,细看竟是《金刚经》的首句“如是我闻”。
明朝万积年间,意大利布羽士利玛窦来到灵山,在藏经洞见到三教经卷合璧的异景。他发明《多少本来》与《周髀算经》相邻而置,佛典中的“须弥天下”与道家的“九天三界”,竟能在多少模型中找到对应。当他将琉璃灯的构造画入《畸人十篇》,欧洲学者赞叹:“东方的文明保护,本来藏在光与经的交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