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永恒灯海][第2页/共4页]
(三)永久灯海的启迪
2、灯映江山:光与影的千年交响
戌时初,第一盏孔明灯升上灵山。八十岁的李阿公拄着刻满经文的木杖,杖头铜铃与塔铃遥相照应。他腕上的五彩经幡是老婆临终前编的,现在每片幡角都缀着米粒大的琉璃灯,映得衰老的面庞如沐佛光。“秀娘,你看这灯海,比我们年青时的火把节还要亮。”他对着虚空低语,俄然闻声身后传来脆响,转头见小莲正将刻着“忍辱”的灯盏递给怠倦的夫役。
第四十章 永久灯海
1、千灯夜会:暮色中的光河涌动
山径两侧的松木上,早有人用松脂粘满豆油灯,形如北斗的灯阵沿着石阶蜿蜒。行至半途,云雾俄然漫起,却见每盏灯笼都在雾中划出光轨,佛灯的金、道灯的青、儒灯的蓝,在雾幕上晕染出活动的经卷图案。背柴的樵夫立足凝睇,见雾中闪现出《品德经》的“上善若水”,转眼又化作《论语》的“己所不欲”,终究融会成“三教归元”的光痕。
“点灯!”三教魁首同声喝令。慧明的琉璃灯率先照亮释迦塔的相轮,十三层宝盖一一亮起,每层都映出分歧的佛教故事;李玄真的青焰掠过三清殿的飞檐,屋脊的阴阳鱼俄然活了过来,口吐青光与塔尖金光缠绕;王博文的灯楼射出探照般的光束,将“仁义礼智信”投在云端,每个字都由无数小灯笼拼成,随风飘向信州城的每个角落。
3、三教永久:光焰中的文明共振
最妙的是儒学馆的飞檐,王博文特地在檐角吊挂了百盏玉磬灯,每盏灯上都刻着《诗经》的篇章。当山风掠过,玉磬叮咚与钟鼓和鸣,灯影投在空中,竟构成《礼运》篇的“大同”图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傲废疾者皆有所养,光影中的人物穿着兼具三教特性,佛衣的超脱、道袍的萧洒、儒衫的端方,在同一个画面里调和共生。
4、光在心中
百姓们手中的灯笼开端闪现异象。陈阿九的“忍辱灯”上,当年候下的血痕竟化作活动的金河,沿着《心经》的“无挂碍故,无有可骇”游走;小莲的莲花灯里,一片金箔俄然飞起,在空中拼出她从未见过的图案——恰是三年前金翅鸟留下的“心有反响”印记。最震惊的是信州刺史王彦斌,他的“三教归心灯”俄然投射出汗青幻影:昙摩大师与玄玑子论道、慧明与李玄真对弈、王博文与书院弟子辩经,终究都会聚到当前的灯海,仿佛千年传承在现在美满。
天光将亮时,三教魁首回到藏经洞。慧明望着洞顶新呈现的灯影——那是千灯夜会的全景,永久定格在石壁上:百姓们提着灯笼向上攀登,光海在他们脚下贱淌,每个身影都被三色采光覆盖。李玄真轻抚石壁,发明灯影中的人物穿着随期间窜改,有宋朝的襕衫、明朝的儒裙、清朝的马褂,另有当代人的夹克,却都捧着一样的灯笼,走着一样的朝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