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中秋拜月][第4页/共8页]
陈真人望着金光中的灵山,想起本身十二岁初次主祭的场景:当时父亲奉告他,拜月不是求嫦娥恩赐,而是唤醒体内与月魄相连的灵根。“瞥见那些金光了吗?”白叟曾说,“那是你们的祈愿穿过香炉,唤醒了灵山的月脉。每道金光里的气象,都是你们用诚恳种下的种子。”现在,他瞥见年青的阿莲眼中出现泪光,晓得她必然瞥见了母亲在金光中浅笑。
“祭月——”阿莲的声音如清泉漫过月光石,三十六盏琉璃灯同时爆起青光,将嫦娥像映得忽明忽暗。信众们遵循“北斗位”跪坐,额头轻触青石板,能闻声识下传来纤细的震惊——那是灵山深处的月魄岩在呼应祭典,与天上的月球构成奥妙的共振。
“点灯——”白叟的声音如松涛漫过峰谷,三十六名道童回声推开殿门,七十二盏琉璃灯顺次亮起,灯光映着他们素白道袍上的茅叶纹,恍若一群月中仙童来临人间。信众们早已堆积在广场四周,每人手中捧着特制的孔明灯:灯体用红茅染的素纱制成,绘着自家的祈愿纹——有的是母亲为病儿求的七叶莲,有的是游子为双亲绘的归舟,另有的是匠人期盼的锻铁火星。
“阿姐,兔儿灯要嵌红茅晶吗?”十二岁的小玉举着半人高的玉兔灯笼,竹架上糊着素纱,兔眼处留着两个嵌晶的凹槽。阿莲点头,从檀木盒中取出七颗鸽血红的茅晶,那是客岁红茅染霞祭典时,从燃烧的残锦中固结的结晶,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好似玉兔眼中流出的月光。
东方出现蟹壳青时,金光垂垂消逝,但祭坛上的月光石仍在披发微光,每块石头都映着信众们的笑容。阿莲摸着腕间母亲留下的捣药囊,发明囊上的月桂纹正在接收月光,变得愈发清楚——那是母亲在天之灵,借着祭典的力量与她对话。
东方出现蟹壳青时,月宫虚影垂垂消逝,但祭坛上的月光石仍在发光,每块石头都映着信众们的笑容。阿莲摸着腕间母亲留下的捣药囊,俄然明白,所谓祭月,向来都不是双方面的祈求,而是人与月、与山、与六合的对话。就像月饼里揉入的月桂与红茅,既是对天然的戴德,也是对糊口的酷爱。
“拜月三匝,心香自明。”陈真人左手持炉,右手结出“太素月印”,徐行绕行祭坛。他的每一步都精准落在月光石的星位上,道袍上的二十八宿纹随之亮起,与天上的星斗一一对应。信众们跟着他的步法调剂呼吸,俄然闻声识底传来清泉活动的声音,那是灵山深处的“月魄泉”在呼应祭典,泉水正顺着祭坛下的三十六道石缝涌出,在台阶上构成微型的月相水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