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绿色经济][第1页/共10页]
卯时三刻,灵山北麓的云栖茶园在乳红色的晨雾中伸展腰肢。百大哥松的针叶上垂着晶亮的露串,顺着叶脉滴入腐殖土,惊醒了躲在落叶下的蛞蝓。五十七岁的李茂林蹲下身,粗粝的拇指和食指悄悄夹住一芽两叶,腕子微转,鲜嫩的茶芽便妥当地滑入腰间的竹篓,篓底垫着新采的柏叶,披发着清冽的木香。
酉时,无人机编队从茶园上空掠过,LED灯在暮色中拼出"灵山三宝"的图案。这是陈薇团队新开辟的生态监测体系,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能及时扫描茶树病虫害,超声波装配则卖力摈除粉碎竹荪的野猪。"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她在直播中对网友说,"是让灵山的每片茶叶、每朵竹荪,都能在最天然的状况下发展。"
在村办的灵芝孢子粉加工厂里,新引进的超微粉碎设备正在运转,每分钟2000转的研磨,让孢子粉的破壁率达到99%。"我们和中科院合作开辟的灵芝多糖提取技术,"陈薇指着显微镜下的孢子,"不但进步了药用代价,还让边角料成为竹荪培养基的优良成分,真正实现了'零烧毁出产'。"
"明轩哥,窑里的琉璃摆件该出窑了。"扎着麻花辫的学徒小满抱着测温仪跑来,辫梢别着的七叶莲发卡是她明天刚完成的第一件琉璃作品。陆明轩起家时,袖口拂过廊柱上的"百工图"浮雕——那是祖父在民国年间雕镂的,刀工粗暴却逼真,吹玻璃的匠人、刻木雕的徒弟、绣茶纹的女人,皆在此中,仿佛光阴在此处打了个和顺的结。
来自东北的王阿姨俄然哽咽,她的名字也在碑上:“那年我落空了老伴,是灵山的禅修让我明白,拜别不是起点,而是另一种情势的相守。”她摸着碑上的凤凰纹,仿佛在触摸逝去的光阴,“现在我每年都来,帮着照看药香谷的七叶莲,就像在照看他留下的浅笑。”
“本日教大师‘行禅’。”禅修导师无念法师手持竹杖,杖头系着松针编织的结,“灵山的每块石头、每片树叶,都是六合的经文。”他带领世人走向户外,在“洗心池”前停下,池中倒映着玉京峰的雪顶,水面漂着数片七叶莲的枯叶。“看这枯叶,”法师用竹杖轻点水面,波纹荡开雪顶倒影,“客岁秋冬残落,今春化作护花泥,这便是‘无常即有常’。”
“女人,把稳石阶上的露苔。”身着灰色禅衣的知客僧明远从雾中闪现,手中的竹扫帚正打扫着石缝里的落叶,“三日前新落了春雨,这听松径的青苔便活过来了。”他说话时,扫帚尖悄悄划过一块凸起的岩石,上面竟天然生着近似“悟”字的苔痕,让小满想起母亲常说的“灵山到处有禅机”。
午后的竹荪农场,工人们正在采收成熟的菌菇。戴着棉手套的王婶悄悄握住菌柄,顺时针扭转三圈,红色的竹荪便带着潮湿的泥土气味离开空中。"现在网上都说我们的竹荪是'穿裙子的雪仙子',"她笑着将菌菇放入竹篮,"客岁双11,三分钟就卖空了五千份礼盒,上海的客户说,炖鸡汤时放两朵,汤面上会飘着灵山的云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