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绿色经济][第2页/共10页]
午后,小满跟着禅修团走进“药香谷”。山谷里遍植灵芝、黄精、七叶莲,腐殖土的气味混着草木的清芬,让人忍不住深呼吸。无念法师摘下一片七叶莲的嫩叶,放在掌心揉碎,清爽的药香顿时满盈:“此草别名‘用心木’,能宁神益智,当年葛洪在灵山炼丹,便用它入清心汤。”
7、晨钟里的众生归程
回到工坊,财务室的老账房先生正在统计本月的生态基金。帐本封面是陈老爷子亲手绘制的"灵山护生图",每一页都贴着文创产品的小样:琉璃瓶的碎渣被烧成陶土砖,木雕的边角料做成引火的松木片,苏绣的线头编织成防虫网。"我们算过,"先生推了推老花镜,"客岁文创收益的30%用于山林防火,25%采办生态肥料,20%帮助非遗传承班,剩下的25%,都变成了面前的'匠人林'。"
“女人,把稳石阶上的露苔。”身着灰色禅衣的知客僧明远从雾中闪现,手中的竹扫帚正打扫着石缝里的落叶,“三日前新落了春雨,这听松径的青苔便活过来了。”他说话时,扫帚尖悄悄划过一块凸起的岩石,上面竟天然生着近似“悟”字的苔痕,让小满想起母亲常说的“灵山到处有禅机”。
卯时三刻,灵山北麓的云栖茶园在乳红色的晨雾中伸展腰肢。百大哥松的针叶上垂着晶亮的露串,顺着叶脉滴入腐殖土,惊醒了躲在落叶下的蛞蝓。五十七岁的李茂林蹲下身,粗粝的拇指和食指悄悄夹住一芽两叶,腕子微转,鲜嫩的茶芽便妥当地滑入腰间的竹篓,篓底垫着新采的柏叶,披发着清冽的木香。
巳时,采茶人连续下山,竹篓里的茶青在柏叶的庇护下保持着最好鲜度。李茂林走进初制车间,六十平米的空间里,达成锅的热气与窗外的竹荪暗香缠绕上升,在木梁上构成藐小的水珠。"现在都用智能达成机了,"陈薇指着那台泛着金属光芒的设备,"但我们保存了传统的'凤凰三点头'伎俩,让茶叶在锅中受热更均匀。"
4、山林间的天然疗愈
6、光阴里的匠人长歌
“五年前的暴雨,”法师的声音降落却果断,“山洪冲毁了半座山谷,九十九间茅庐只剩九间。”他指着石碑下方的小字,“是村民与旅客们背着竹篓,从废墟里捡回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用三年时候重修了云隐谷。”小满瞥见碑侧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灵山村民全部”“上海驴友团”“癌症病愈者联盟”,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与灵山共磨难的故事。
典礼结束后,非遗传承班的孩子们围坐在碑前,听林老讲木雕里的生态哲学:"刻赤芝要留三分疤,那是树木与风雨的对话;雕竹荪要透七分空,那是阳光与泥土的商定。"阿芸则带着孩子们用琉璃碎渣拼贴"灵山生态图",小满在旁指导:"这里用松针黄,代表匠人林;这里用星砂金,代表生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