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无为而无不为[第1页/共3页]
老子目光通俗,说道:“然也。道是万物之源,德是依道而行的天然表现。当人们逐步阔别道,便只能依托外在的标准来维系社会次序,从德到仁,从仁到义,再到礼,品德的内涵逐步变得情势化、大要化。礼虽有其标准社会、束缚行动之感化,但当人们只重视礼的情势,而内心贫乏忠信,礼就沦为一种浮泛的典礼,乃至成为激发纷争与混乱的泉源。如繁文缛节过量,人们疲于对付,反而忽视了朴拙与仁慈的本心,导致虚假流行,品德崩坏。”
老子微微点头,道:“万物自化并非听任自流。道虽有为,却有内涵的均衡与调度机制。好似丛林中,有良木亦有波折,然天然之理睬使它们相互制约、共生共长。侯王守道,社会亦有其公序良俗、品德标准在冷静阐扬感化。如有罪过,民气之善与社会正气会逐步改正,正如水之就下,归于正路。”
怡宝眼睛一亮,问道:“老君,‘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真,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是不是说我们在糊口里要寻求内涵的丰富与朴拙,摒弃陋劣与虚华呢?”
老子手抚长须,说道:“道之有为,非是一无所为,乃是不妄为、不强为。道孕育六合万物,使其天然发展、生长、窜改,不加干与。如四时瓜代、星斗运转,皆循道而自交运转,看似道无行动,实则万物皆在道的鞭策下成绩。侯王若能贯穿此理,不肆意公布繁苛政令,百姓自会依本性劳作生息,国度自会繁华昌隆。”
怡宝又问:“老君,‘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知名之朴’,这知名之朴是甚么?又如何弹压欲念呢?”
老子微微顿了顿,接着讲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有为而无觉得;下德为之而有觉得。上仁为之而无觉得;上义为之而有觉得。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无实。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真,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怡宝眼睛一亮,问道:“老君,这对于我们活着间的为人处世有何启迪呢?是要寻求内心的朴素安好,减少欲望的骚动吗?”
小普思考半晌后说:“老君,‘不欲即静,静即复归道’,这是不是说只要内心没有欲望就能达到安好,进而回归于道呢?”
老子神采凝重:“前识者,即那些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能瞻望将来的人或看法。他们常常离开实际,仅凭主观臆断或一些大要征象就妄下结论,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只是道的虚华表象,没有实际的根底。就像空中楼阁,虽看似斑斓,却经不起实际的查验。真正有道之人,重视的是实际的行动与内心的体悟,而非这类华而不实的瞻望与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