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知易行难,知我,则我[第2页/共3页]
怡宝眨着眼睛猎奇地问:“老君,那‘贤人被褐而怀玉’是说贤人表面穿戴粗布衣衫,内里却怀揣着美玉吗?这只是一种表象的描述,还是另有深意呢?”
小普思考半晌又问道:“老君,若想成为那知您、则您之人,当从那边动手?是先修心,还是先践行于外呢?”
老子手抚长须,缓缓而言:“修心与践行实乃相辅相成。先需修心,使内心澄彻,不为妄念所扰,方能洞察道之真谛。心明以后,于平常言行、待人接物中践行道义,于纤细处彰显大道。如读书以明志,劳作以养身,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感悟并遵守大道,久而久之,或可趋近于知我、则我之境。于修行来讲,初涉修行者,需先在内心深处种下道的种子,通过冥想、诵经、参悟等体例,让内心安好平和,去除邪念与私欲,此过程中要有虔诚畏敬之心,视道为生射中至高无上的指引。当内心有了必然的道的根底后,再将修行融入到糊口的点滴当中,在与别人相处时秉承善念,在面对困难与波折时以道的聪明去化解,在行走坐卧间时候保持对本身气味与心念的发觉与调剂。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管是遭受瓶颈难以冲破,还是因外界滋扰而心生摆荡,皆要保持沉稳果断的心态,不怨天尤人,不随波逐流,如此表里兼修,方能在修行的门路上稳步前行,逐步靠近贤人的境地,贯穿那被褐而怀玉的高深修行境地。”
怡宝与小普皆点头称是,持续沉浸于对品德经第七十章的参悟当中,似有所得,又觉这“道”之通俗,仍需不竭摸索。
老子微微感喟道:“人间世人多被欲望与表象所利诱,心浮气躁,难以静下心来贯穿这朴素之理。吾之所言皆有所根据,行事亦有原则,可世人因无知,便不能了解吾之深意。就如同在繁华闹市中,世人只追逐那残暴的光影,却忽视了脚下坚固的门路。当年,有智者指明那清正廉洁、与民休戚之途,然为官者多被权势财帛障目,不肯遵守,终致乱象丛生。这在修行之途上亦是如此,大道就在面前,它存在于平常的一饮一啄、一呼一吸间,可修行者常常被功法的炫酷、境地的凹凸等表象所惑,寻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忽视了修行的本心与根底。真正的修行,应是从内心的安好与自省开端,而非自觉地寻求神通与浮名。修行者需怀有空杯心态,摒弃成见与傲慢,不管本身资质凹凸、过往经历如何,皆以一颗纯洁之心去采取道的教诲。但是,多数修行者难以降服心中的急功近利,老是企图一蹴而就,这类暴躁心态如同迷雾,掩蔽了他们通往真正修行之路的视野。”
小普如有所思后说道:“老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