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10章问题下[第2页/共5页]
在终末审判中实际怜悯:耶稣将“给饥者食、过夜客旅”等行动视为“做在我身上”(太25:35 - 40),雅各警告“对人不怜悯的,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2:13)。这类终末认识促使C.S.路易斯在《大分离》中描述:天国里充满“曾为别人倒过一杯水”的小人物,天国则塞满自我中间的宗教家。它提示着信徒,在平常糊口中要时候践行怜悯,关爱别人。
“以是你们要将内心的肮脏撤除,不成再硬着颈项。”(申10:16)摩西将“内心的割礼”与对外邦人的关爱紧密相连,深切揭露了内涵生命与外在行动之间不成豆割的干系:
跨界采取的怜悯:“垂怜借居的”在原文中包含着激烈的感情色采(?????,即“挚爱”),这类爱乃至延长至敌对民族的后嗣(参申23:7关于埃及人的条例)。耶稣将“借居的”详细化为撒玛利亚人(路10:33)、税吏(路19:5)等群体,保罗则突破了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隔阂(弗2:14)。在当今期间,这就要求基督徒以主动主动的姿势,关爱灾黎、跨文明群体、性少数群体中的慕道者等边沿人群,赐与他们尊敬、体贴与帮忙。
救赎叙事的身份重塑:以色列人被定义为“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的”群体(申5:6),这类身份认知有力地废除了能够产生的优胜感。彼得将教会称为“畴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彼前2:10),恰是在提示信徒,蒙恩者的职位并非特权勋章,而是办事别人的崇高执照。这类认知能够有效地对抗教会中能够呈现的精英主义偏向,使信徒保持谦虚与办事的心态。
感情与意志的两重归正:“爱借居的”在原文中利用持续时态(????????,夸大耐久的感情),意味着要持续投入,而不是偶尔积德。这与保罗夸大的“爱人不成子虚”(罗12:9)相照应。非洲宣教士李文斯敦在日记中写道:“我对非洲人的爱,不是出于任务,而是瞥见基督如何为他们死”,这恰是这类发自生命深处的爱的天然透露,是一种纯粹而竭诚的感情与果断意志的表现。
废除伪善的信奉:先知耶利米曾峻厉痛斥仅行精神割礼却压迫借居者的子虚虔诚(耶9:25 - 26),耶稣则无情地揭穿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内里,内里却盛满了讹诈和放荡”(太23:25 - 26)。在当代教会中,如果只重视礼拜典礼的情势,而忽视对社会的体贴;或者热中于传福音,却对会友的实际需求漠不体贴,便是重蹈复辙,堕入了伪善的圈套。
“以是你们要垂怜借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借居的。”(申10:19)这一号令建立在对救赎汗青的深切影象之上,构成了奇特的“创伤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