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31章问题下[第1页/共5页]
3、汗青应验:从士师期间到被掳归回的循环形式
在士师期间,以色列人的汗青闪现出一种典范的出错循环形式:犯法→压迫→呼求→挽救(士2:11 - 19)。他们不竭地违背上帝的号令,堕入犯法的泥潭,随后蒙受内奸的压迫,如米所波大米、非利士的侵犯。在蒙受磨难时,他们向上帝呼求,上帝便鼓起士师挽救他们。这类循环几次呈现,成为士师期间的显着特性。同时,在撒母耳期间,百姓要求立王(撒上8:7),这一行动光鲜地显现出他们对上帝统治的回绝,进一步印证了申命记第31章预言的先知性,预示着他们将为本身的悖逆行动支出沉重的代价。
(二)审判与救赎的辩证干系
(三)被掳归回的部分规复
结语:在悖逆与恩情的张力中走向新天新地
在圣约当中,包含着双向的任务与单向的应许。一方面,人负担着遵循诫命的严峻任务(申28:1),如果违背诫命,就必须接受呼应的咒诅(申28:15)。这明白了人类在圣约干系中应尽的任务和需求遵守的法则。另一方面,上帝的信实是果断不移的。即便以色列人违背了圣约,上帝仍然会死守本身的承诺(申4:31)。这是因为圣约的根底是“亚伯拉罕之约”(创15:18),它并不依靠于人的行动。正如《罗马书》4:13 - 16中所阐述的,亚伯拉罕之约是基于上帝的应许,而非人的功劳,这充分彰显了上帝信实可靠的属性,不管人类如何悖逆,上帝的爱和应许始终不会窜改。
喜好圣经千问请大师保藏:圣经千问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二)“掩面不顾”的神学深意
(一)耶稣作为新摩西与新约中保
在被掳以后,以色列人迎来结部分的规复。以斯拉 - 尼希米鼎新便是这一规复的首要表现,他们宣读律法(尼8章),尽力重修圣殿(拉6:15),这在必然程度上应验了申命记中“归回”(申30:4)的预言。但是,此次答复并不完整,在第二圣殿期间,以色列人仍然遭到外族的统治。这类不完整的答复表白,他们还需求等候弥赛亚的来临,以实现终究的救赎,这也进一步凸显了申命记预言的深度和广度,指向了一个更加弘大的救赎打算。
上帝“掩面不顾”这一行动包含着深切的神学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实在是审判中的一种特别恩情表现。上帝并没有直接将以色列人毁灭,而是临时撤回了对他们的庇护(参《以赛亚书》54:8“我的肝火涨溢,瞬息间向你掩面”)。这类临时的撤离并非是上帝的抛弃,而是一种爱的体例,目标是为了唤醒以色列人。就如同《路加福音》15章中荡子转头前遭受的饥荒一样(路15:14 - 17),以色列人所蒙受的磨难能够促使他们“内心回想祝贺与咒诅”(申30:1),从而深思本身的行动,重新回归到上帝的度量。磨难成为了他们重新熟谙上帝、回归信奉的契机,表现了上帝对人类深沉的爱和无尽的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