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棉帛换粮,两难自解[第2页/共3页]
荀攸贾诩都是智谋深远之人,提出的题目都是正中关键。
傅干侃侃而谈:“第一条,皇甫嵩是否答应一事,以我看来,必定是不允的。可关中不是他皇甫嵩的,他最多也就三万兵,大部分还驻扎在长安四周。我军率先步入五丈原,以五丈原为根底,收拢百姓粮草。只要我军兵出凉州,檄文传遍天下。关东群雄必定也会起兵呼应。第二条,百姓是否情愿调换。我想大抵率是情愿的,我凉州的棉帛物美,比拟葛布,温馨度一个天一个地。明公的名誉响彻关中,百姓佩服。是以只要百姓把粮食运到军中,依高于市场价三成的代价收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想关中的大户百姓是非常乐意来调换的。第三条,运送棉帛需求破钞大量的人力物力。我感觉能够先用骡马拉车,尽量不影响人力,遵循成成渐进的体例,先调派两千兵士,东出陈仓,以陈仓为根底,把棉帛送到陈仓,调换够充足的粮食后,再一万雄师出陈仓。先前的前锋军队,持续带领囤积好的棉帛往前,顺次进步。如许能处理劳力题目。”
贾诩摇点头,心想:“玄德还是太年青,盟主之位岂能让得?”
凉州乃是重中之重,等闲乱不得。即便要乱,也得占了关中以后,有了安定的生长基地。
另有传闻,天师道之人常常出入他的府邸,与他多有勾连。
刘备以为贾诩说的对,很多事在上层设想时,非常好。履行起来倒是忽略极多,好的政策,最后常常成了坏的政策。
如贾诩所说,勤王胜利,迁都长安,师法周公,刘备的脾气,荀攸非常清楚,必定会授予这屋里的三人极重的权势,收益非常庞大,容不得荀攸不动心。
贾诩持续说:“勤王一事,明公需求联络汉中。至于巴蜀,咱有血书不假,然从近一年多的经向来看,刘益州心机叵测,恐怕不好相与。他在宗室中名誉极高,到了关中,必放心机极多,恐会与明公争夺盟主一名。”
贾诩捋一下胡子说:“务实提出的方略,在大的方面没有错。那现在要考虑的是履行方面了,详细履行起来会是否如我们阐发的这般顺利,还是未知数。老夫觉得明公不成抱有太高的希冀。”
荀攸想了想说:“依务实所说,用棉帛来换粮食,可行是可行。然皇甫嵩如果从中作梗,不答应百姓来换如何办,这是其一;关中粮食是否充沛,百姓是否情愿调换棉帛,你我亦不成知,这是其二。棉帛虽没有粮食重,运输亦是费事,路上还是需求破钞很多民力,这是其三。此三点不处理,亦难调派雄师进入关中。”
晓得刘备的设法,傅干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