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第3页/共5页]
“咦!”他不由轻呼出声,心中一阵讶异,因为就在刚才那一刹时,他清楚感遭到了灵源之地边沿有灵脉!
封,意为祭天,凡是是在高山之巅筑坛祭天;而禅,意为祭地,凡是是在高山长停止。
分开天贶殿,来到汉柏院,这里满盈着一股古朴而奥秘的气味。相传院内的汉柏为汉武帝元年封泰山时所栽植,虽历经千年风雨,现仅存五株,但仍然老枝虬丫,苍劲矗立,仿佛在诉说着汗青的沧桑变迁,是岱庙又一贵重的文明遗产。
抬眼望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仿佛都被光阴雕刻上了深深的文明印记。脚下的地盘,仿佛能模糊传来汗青的反响,那是陈腐典礼与传统风俗所沉淀下来的厚重韵律。
从岱庙出来后,一行人来到一天门,夏先衍看了看上山的旅客,因为邻近春节,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多了一份安好。
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底本,绘制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
让夏先衍感遭到了这片灵源之地所承载的文明秘闻是多么的深厚与炽热。
武周期间(690-705 年),武则天命人将其移建于今处。
泰山灵源辐射到了泉城南部山区,进而使得泉水演变成了灵泉。
夏先衍率世人沿着蜿蜒山路如履高山,半小时后,登顶玉皇顶。因为灵源津润整座泰山山脉,结界以内构成了奇特的气候,春意盎然的温润气味满盈在山间。
李风禾听完后点点头,“这是功德,不然这座这么强大的灵源没有辐射到其他地区挺可惜的。”
雍正七年(1729 年),清廷重修泰山庙,改称岱庙 。期间历经多次破坏与重修,当今修建大多翻修于 1949 年至 2004 年间 。
历忱雨看了看远处的风景,确切很美,“好的,队长,我去和他们说一声。”
云海翻滚,如棉絮堆积,如波澜澎湃,时而将群山包裹,只暴露几座尖峰,好像海中仙岛;时而又似轻纱薄雾,缥缈地在山间活动,给这巍峨的山川增加了无尽的灵动与奥秘。
历经光阴的更迭,泰山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变迁,不管是烽火纷飞还是承平乱世,它始终耸峙不倒,冷静承载着中原民族的影象与感情,其汗青代价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久耸峙在中原大地之上,供先人敬佩与怀想。
踏入岱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陈腐的光阴。从正阳门进入,起首映入视线的是那座宏伟壮观的天贶殿,它是岱庙的主体修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大殿气势恢宏,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石雕栏环抱四周,尽显皇家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