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五莲县松柏镇九仙山社区的历史文化和传说[第3页/共6页]
宋熙宁七年十仲春三日,苏轼由杭州通判出知密州军州事。此次变更,虽是苏轼主动要求(“子瞻同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超然台赋序》)但倒是为了避开政治斗争的中间,为求福避祸,而采纳的无可何如的体例。何况是从交通便利,居住温馨,物质丰厚,山川美好的杭州来到了交通不便,居处粗陋,物质匮乏的穷乡僻壤(“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超然台记》)表情是冲突的,也是烦闷的。他原想在如许的穷乡僻壤,是不会有山川之乐的。但是,当他登上超然台眺望四周,当即被九仙、马耳(九仙山北,同在五莲县松柏乡境内)两山的奇秀迷住了,镇静了,萧洒超然,感慨万端。“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端的是超然/莫使仓促云雨散/彻夜里/月婵娟……”(摘自《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百姓对八仙、山神戴德戴德,为了让人们记着神仙们的恩德,就把山神和八仙合称九仙,把山名定为九仙山。
第二年春季,凡是子规鸟儿撒下鲜血的处所,古迹般长出了一丛丛一簇簇和南边映山红一模一样的片片鲜花,如霞似火,流光溢彩。特别是黑牛场一带的映山红特别富强,面积大,种类多,成了九仙山上一大异景。
汗青记录
天然景观
另有传说,张侗与龙王交好。大水不但不冲龙王庙,并且也不冲龙王的老友张侗的坟茔。不管发多大的山洪,位于溪畔的张侗墓都安然无恙。1958年,人们扒了埋在积霖谷沟畔的张侗墓找砖用,在墓内的一块方砖上诧异地发明刻着一首打油诗:“我与龙王约,大水不冲我。后代子孙们,迁也可,不迁也可。”
传说八仙过海之前,这天他们正驾着云头往前行走,目睹上面有座大山,山岳有的直立霄汉,形同树林;有的状似怪兽,势欲搏人;有的洞穿如塔,小巧剔透。八仙不由为之赞叹。细心一看,倒是花草树木全无,光秃秃一片。八仙甚觉奇特,就按落云头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