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 第106章 防雷防火

第106章 防雷防火[第1页/共3页]

“但是为中都营建之事?以下官所知,工程停顿顺利,并无不对。”胡惟庸摸索地开口答复。

关于中都的事,朱标感觉已然说得很到位了,如何定夺全凭便宜老爹了。而后他又向朱元璋叨教,迩来京师多处产生火警,焚毁庐舍,职员也有伤亡,应当加强防火,增加水车巡查。

朱棣即位后想着迁都去北京,奉天殿就没有重修,一心修建新皇宫。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陪都,天子都不在此,修奉天殿也就没需求了。正统十四年,谨身殿、华盖殿起火被毁,至此南京三大殿都没有了。

“部属略知一二。”胡惟庸半真半假地回了一句,张望着李善长的态度。

相较而言,北京的奉天殿就命途多舛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月朔,奉天殿正式投入利用,成果四月初八就遭雷击起火,连带着谨身殿、华盖殿一同被毁。

如奉天殿这等体量的修建,修建一次所耗人力、物力、财帛可想而知。正统年间征发工匠、官兵七万多人参与扶植,嘉靖年间光是清理废墟就用工三万多人。

而修建所用木料诸如楠木、杉木都是从湖广、四川、云贵的深山中采伐,光此一项就耗银九百多万两。由此可见,修建三大殿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可谓举国之力,劳民伤财。

南京的奉天殿算是比较荣幸的,洪武一朝未见起火的记录,只是到了朱棣靖难攻入南京,宫内起火,奉天殿等宫殿被毁。

三大殿位于台基之上,宫殿高大,特别是奉天殿和华盖殿,很轻易被雷电击中。并且殿体都是雕梁画栋的木制布局,一点起火便敏捷伸展。再加上防雷、防火、救火办法不到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请老相国放心,部属必然带到。”胡惟庸从速答允。他是个极聪明的人,通过李善长的话,已然明白宋国公等人的丑事天子晓得,但不筹算穷究,交给李善长办理就是给他们一个退路,留了脸面。

这一次重修后,三大殿物尽其用,利用了一百多年,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再次被雷击焚毁。此次起火范围颇广,很多宫殿都被烧毁。重修工程直至四十一年(1562年)玄月才结束,但是限于表里焦困、南倭北虏的局面,国力有限,三大殿进一步缩水,乃至于宫殿和台基的尺寸相差很多,很不调和。

别说浅显民宅,就连天子地点宫城也不能幸免。有明一代,皇宫内最首要的奉天殿等三大殿曾数度毁于大火,又被重修。

宫城以内,更是重点防备,需扩大水龙局的体例,并于奉天殿广场等开阔之处,设置存水的大缸,以备灭火之用。此等小事,朱元璋点头同意,让朱标找有司办理便可。扣问之下,再无他事,便让朱标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