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他乡遇故知的“苏轼版本”[第4页/共4页]
父亲苏老泉此时则与一名叫李育(字仲蒙)的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人打得炽热,常一起交游。
人道,苏轼同道的“一食一笑皆有所记”,短长之处,我们在此算是领教了!
再看冢中空无一物,只要一处孔洞很光滑,仿佛常有蛇鼠出入。因而,便抱其子乞助于京师的小儿科医师张荆筐。张荆筐说,这是一只千年不吃食品且能冬眠的千年蛤蟆在给你儿子发功。按理不消用药,假定此子任凭他不吃食品,亦不娶妻,长大后必然得道。张荆筐先生对苏轼说这件事是嘉佑六年(1061),有苏轼当时作的记文为证。
八月十七,朝廷特派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在密阁测验制科,吴奎向仁宗报送本次“贤能刚正能直言极谏科”测验中王介、苏轼、苏辙的各六篇论合格。
宋时的凤翔府属陕西路秦凤路,辖十个县:天兴、岐山、扶风、周至、郿县、宝鸡、虢县、麟游、普润、好畤。苏轼所供职的签书凤翔节度判官署,兼管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等五曹文书,内有衙署办公处,平时最为繁忙。特别是要把从山上伐下来的木料编成竹木筏,东下渭水、黄河外运,另有加强黄河的防务,敏捷运送粮草至陕甘宁边区等差事要做。
苏洵兴余,作了一首厥后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题阎立本画水官》诗,专门回赠了怀琏。作完后,又特命苏轼也依韵和了一首,不丢脸出苏老泉在教诲后代方面言传身教的高超之处。
苏轼到差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时,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 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苏轼当即做了首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回赠。
第二年开春,马正卿又找来了工人,疏浚了本来的水井,帮忙苏轼开荒,种上了蔬菜和粮食作物,栽上了树。
杨济甫,作为苏轼故乡的一名布衣百姓,之以是在此处特地提及,那是因为在此后苏轼的流浪生涯中,此人还要数次出场——老杨是苏轼平生中共磨难的为数未几的布衣之交。
苏辙得第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对于这件事,恩师欧阳修在给弟子焦千之的信中说:“苏轼昆仲,连名并中,盛事!盛事!”
苏轼到任时,郑州荥阳人宋选(字子才)代替了崔峄出知凤翔府,宋知府对苏轼非常关照与宠遇。
闲暇下来时,在苏老泉的策划下,父子三人把自江陵陆行至京师途中所作的诗赋五十二篇,编辑成册,名为《南行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