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池塘讲学[第2页/共3页]
乡间的农夫、技术人、墨客乃至妇孺,都能来到这些讲学场合旁听新学知识。
跟着新学的遍及推行,《田间悟道》等文章如清风拂面,在士大夫阶层中掀起了一阵追捧之潮。
很多高官权贵不但亲身研读新学课本,更不吝重金礼聘新学书院的学子到府中讲学。
赵立拱手答道:“陛下,此鹞子一讲,百姓皆能听懂,学子间更掀起辩论之风,新学之根已深植于心。”
听众闻言,无不点头称是,有人高呼:“鹞子虽小,却包含治国大理,先生一席话,真乃醍醐灌顶!”
赵立走上前,低声说道:“陛下,游宴之风已起,学子皆以此为荣。若再辅以更遍及的轨制推行,新学必能惠及千秋万代。”
若对此民风不加停止,新学将偏离本心,反为大明的隐患。但是,若直接严惩逐利者,又恐激发更大的反弹,令新学蒙尘。
听众一阵低语,有人小声说道:“鹞子能飞,不就是因为线拉着吗?”
那士人微微点头,又问道:“既如此,那把持鹞子之人又喻为何物?是否即为天子?”
旨意一出,满都城为之震惊。
那些曾一度追逐权贵厚利的学子们,在几场游宴后,开端认识到大众讲学的意义远超私宅讲学。不但能让更多人体味新学之理,还能敏捷博得名声。
学子闻言,笑着摇了点头,随即将鹞子抛向空中。一阵轻风吹过,鹞子缓缓升起,直上高空,引得人群收回一阵赞叹。
学子答道:“恰是!把持者,乃为君主与朝廷。鹞子能高飞,把持者居功至伟;然若操控不当,放线失度,则鹞子亦难逃颠覆之厄。此处便如治国之道,贵在度,不成偏废一方。”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掌声,有人鼓掌喝采:“好一个鹞子喻政!民气之风,公然不成忽视!”
他堕入深思,半晌后,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他轻声说道:“庭霖,既然他们趋利,朕便为他们指一条更高的寻求之路——名。”
那些熟稔新学之理的学子,一时候身价倍增,从豪门之士摇身一变,成为权贵门庭的“贵族西席”。
听众不管是贫寒百姓还是达官权贵,都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奖饰,时而收回低声群情。
那些本来驰驱于权贵之间的学子们也纷繁群情。有人以为持续为权贵讲学更加实惠,但更多人却将目光转向水池游宴。
“诸位请看,”学子指着空中的鹞子说道,“这鹞子能高飞,乃因风力托举。若无风,它便没法升起;若风过强,则会断线而坠。”
“治国亦如这鹞子。风力若柔,鹞子便可安稳高翔;风力若暴,便如大风摧木,何故安邦定国?‘风’者,民气也。若政令恰当,民气所向,国运自昌;若苛政横行,民怨四起,则国危如鹞子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