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池塘讲学[第3页/共3页]
若对此民风不加停止,新学将偏离本心,反为大明的隐患。但是,若直接严惩逐利者,又恐激发更大的反弹,令新学蒙尘。
农夫挠了挠头,不解地问:“如何引风?”
陈晨昂首望向讲台,朗声道:“新学之兴,在于开导众心,而非独占书堂。愿我大明学子,皆能为国为民,广行其道!”
陈晨微微点头,目光深远:“新学不但为学子,更加百姓。若学子为民,百姓得利,则大明之治可期。”
听众闻言,无不点头称是,有人高呼:“鹞子虽小,却包含治国大理,先生一席话,真乃醍醐灌顶!”
陈晨一身便装,端坐在水池一侧的凉亭中,目光安静却带着一丝期许。他的到来没有浪费的仪仗,只有身边几位亲信随行,但这一行动足以让满场之人寂然起敬。
学子稍作停顿,语气转为深沉:
听众不管是贫寒百姓还是达官权贵,都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奖饰,时而收回低声群情。
学子们之间风行起一句话:“讲学于水池,名扬于天下。”
“先生所言当然出色,但鹞子需人持线而控,若无把持者,风再强又有何用?依门生之见,治国之道,在于掌线之人。风虽首要,但不如线更抓紧急。”
很多高官权贵不但亲身研读新学课本,更不吝重金礼聘新学书院的学子到府中讲学。
某学子感慨道:“为权贵讲学,不过得些厚利,而在游宴登台,不但能令万人共知,更能让皇上青睐相加。这才是真正的大事!”
他负手而立,低声说道:“以名代利,让学子们寻求更高的目标,这条路,朕走对了。但仅仅依托游宴还远远不敷,朕要让新学融入天下百姓的糊口,成为他们的底子之学。”
郑庭霖一愣,拱手问道:“陛下,如何故名代利?”
“陛下,迩来很多学子一心求利,不再以传播新学为己任,反而驰驱于权贵之间。更有传言称‘学新学便可得厚利’,门生民风恐有变,恐非新学初志。”
一名青年学子徐行登台,面带自傲,身后抱着一只制作精美的鹞子。他环顾合座听众,朗声说道:
毕竟,游宴之上,若能得陈晨或士大夫赏识,不但能收成名声,更能够一跃成为国之栋梁。
陈晨微微一笑,抬手说道:“来人,传旨,朕拟于宫外水池设游宴,每月一次,非论长幼贵贱,皆可来听学子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