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第1页/共5页]
“宋阁老所言甚是。”高务实点头,“兵部若不知农学,如何打算军屯?户部若不通算学,如何调剂粮草?工部若不懂格物,如何修建河工?”
九大武备书院的优良学子,将通过测验评分与保举两类路子获得进入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学习之机遇。此中测验升入的,占比起码九成,残剩一成或不到一成,由保举选入。”
高务实心中悄悄点头,于慎行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数学、农学、格物这三科,固然前几年已经被加到“选修”当中,但并无明白的“考分占比”,只是作为两名或多名考生八股文考卷让考官难以定夺高低之时,作为一个分外的砝码插手出来,以是固然有些读书人开端略微倾泻一点心力,但大略还是没太当回事——哪有那么多让给考官难以决定高低之分的卷子?
刚从礼部尚书位置入阁辅政的于慎行轻咳一声,成心为郭正域圆一圆场,目光扫过案头两道奏疏:“元辅之意,想是要以实务而补经义之阙。”这位新任文华殿大学士的目光落在窗外积雪山景,叹了口气:“只是士林舆情恐怕也不得不有所顾及……”
第0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
遵循高务实的设法,江南经济发财,学问搞得好是功德,但不能是以把朝廷绝大部分职务都给占有了,那是会出大乱子的。以是,江南出身的官员略多一些能够接管,但这个“略多”必须有个限定,不能无穷收缩——任何事情只要失衡,都会好事。
“诸位,”高务实突破沉默,“科举改制非一日之功,需集思广益。”他展开《科举改制定见稿》,“本日起抄送六部及都察院等衙门,各部商讨安妥以后,可将详细实施细则呈送内阁,七日内议定。”
他叹了口气,又找出一幅图来摊开在案,“诸位请看,此乃京华新制的轮轴式翻车,一人可抵十人之力——这莫非不是‘能者’之功?”
我辅政久矣,常见奏疏中一谈财务便劝先帝俭仆者,殊不知先帝一年多花十万或是少花十万,于国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京华前几年在河南推行新式曲辕犁,使得其一省之地减产六十万石,于国于民都有臂助,这才是能者所为。”
“固然不敷。”高务实点头道:“但全天下都不敷,团体而言仍算公允,而后年复一年,只要朝廷对峙要考,天然会有呼应人才逐步出现,弥补这一不敷。”
本来你祖上是批示使,你就能世袭批示使,固然也要颠末考核,但那考核之简朴宽松,根基上是个身材健全的人都能通过,不过……嗯,不过你得带点银子来京师,找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活动活动罢了。
“元辅,”于慎行俄然开口,“愚觉得科举改制虽为利国,但亦需兼顾文道传承。”他稍稍一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此三者皆需实务,然‘民信’则终以文教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