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第2页/共5页]
高务实心中悄悄点头,于慎行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数学、农学、格物这三科,固然前几年已经被加到“选修”当中,但并无明白的“考分占比”,只是作为两名或多名考生八股文考卷让考官难以定夺高低之时,作为一个分外的砝码插手出来,以是固然有些读书人开端略微倾泻一点心力,但大略还是没太当回事——哪有那么多让给考官难以决定高低之分的卷子?
郭正域作为礼部尚书,不管内心如何想,现在都不能畏缩,只能道:“元辅可知,前几年会试当中加上‘选修’三科,在程文不相高低之时以选修吵嘴决定金榜名次,就已经激得江南士绅联名上疏,称此举‘以奇技淫巧好民气术’?”
于慎行还想说甚么,但见高务实如此果断,想了想还是罢了——毕竟高务实这话也不是全然没有事理,而最有能够闹起来的江南士林,因为地区团体富庶,必定是最早堆积起有传授这三科才气之人的处所,如此一来,他们比拟其他地区反而更有上风。只要江南士林想明白这个事理,恐怕他们中的聪明人反而还要悄悄窃喜呢。
“典范?”高务实嘲笑,从手边一摞疏文中找出《河工奏报》丢在案上,“客岁淮河决口,河道衙门也有人用《禹贡》‘导淮入海’之法,成果淹了三县百姓,死千余,流散数万,房屋地步毁之七八!”
“诸位,”高务实突破沉默,“科举改制非一日之功,需集思广益。”他展开《科举改制定见稿》,“本日起抄送六部及都察院等衙门,各部商讨安妥以后,可将详细实施细则呈送内阁,七日内议定。”
我辅政久矣,常见奏疏中一谈财务便劝先帝俭仆者,殊不知先帝一年多花十万或是少花十万,于国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京华前几年在河南推行新式曲辕犁,使得其一省之地减产六十万石,于国于民都有臂助,这才是能者所为。”
郭正域的髯毛在灯光下颤抖:“《禹贡》乃治水典范,有此发起也不算……”
刚从礼部尚书位置入阁辅政的于慎行轻咳一声,成心为郭正域圆一圆场,目光扫过案头两道奏疏:“元辅之意,想是要以实务而补经义之阙。”这位新任文华殿大学士的目光落在窗外积雪山景,叹了口气:“只是士林舆情恐怕也不得不有所顾及……”
第0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十)议改科举
只不过,这事理于慎行能想明白,莫非高务实就想不明白?高务实当然也明白,但他窜改不了因为“区位上风”而构成的经济格式,却能够窜改朝廷取士的轨制——大明本来就有南北榜,到时候按照环境再微调一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