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儒皮法骨[第2页/共4页]
比及他下值以厥后到骊山闯进这座山涧小亭,听着两位儒家大佬高谈阔论甚么“内圣外王”“儒皮法骨”,倒是有些遗憾。
孔、颜二人对视一眼,前者不满道:“科举取士,国之策也,与吾等何干?”
儒学是个小女人,会变着花腔装点本身以迎应期间之需求,法家也是一条变色龙,会藏在儒学的草丛当中冬眠,直至将儒学以内脏掏空,将本身之学说添补其内……
至于用以治国之术是儒还是法,有甚么干系?
真正的儒者从不会对蛮夷报以怜悯,他们口中喊着煌煌大义、以德抱怨,实则唯我独尊、睚眦必报,在他们内心中原文名至高无上,统统蛮夷都应昂首称臣、任凭差遣。
所幸他们多得是人间。
那些不能辨别标语与核心之分歧者,号令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辈,假儒罢了。
喜好天唐斑斓请大师保藏:天唐斑斓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就在两人方才来时路上闯出来的暖棚以内,就有正在育苗的玉米,而当世最驰名、职位最高、学问最高深的两大“知识分子”,却始终未能认识到当年海兵舰船横渡大洋历经存亡前去美洲所取回的玉米,到底有着如何开天辟地之意义。
急君王之所需,做君王之所想,如此方能耐久不衰、传承不断。
房俊淡然道:“科举所取何人,天然由陛下一言而决,可如果考题皆出自儒家文籍,又何必在乎所取何人?”
让更多的人活下去,让这个民族的秘闻更加坚固,具有更能抵抗风险的才气,这才是他应当做且能做得好的。
孔颖达捋着胡子,目光透过幔帐上沿看着远处的山岭、漫天的大雪,缓缓道:“如此说来,房俊才是我儒家之大敌啊。”
儒家也好,法家也罢,毕竟是用来“治人”的,若人间无人,有何意义?
孔颖达如有所思。
“以儒家之‘仁义礼智信’治人,以法家之‘神通势’治事,儒家糅合,取长补短。”
……
可如果考题皆出自儒家文籍,所取之士天然皆出自儒家后辈,又何必在乎所取何人?
“恰是如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类似,实在味分歧。以是然者何?水土异也。儒家之思惟在中原大行其道,奉为圭臬,但用之番邦则水土不平,以是儒学必须有所窜改,主动去适应局势之生长,既不能高傲高傲,更不能故步自封。”
想要摆脱儒家之限定、突破儒家之桎梏,除非策动一场自下而上浩浩大荡的群众战役……在大唐,这是绝无能够的。
孔颖达点头,道:“以法管理,无可厚非,但如论如何,与我儒家之思惟相悖。”
孔颖达问道:“以我观之,你坚信法家之神通势,乃至早已融会贯穿,可谓当世法家之冠,当真不会抵抗儒家之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