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玄幻奇幻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60《秦淮河画舫》

明朝那些事60《秦淮河画舫》[第2页/共6页]

烛花“噼啪”炸开,周叙之俄然握住她的手,腕上银铃轻响:“不如我们画艘新的画舫?船头栽两株芙蓉,舱中摆套茶具,等东风起时,便顺着秦淮河往下流漂,漂到白鹭鹭洲,漂到长江口……”

冬至前夕,周叙之正在抄《水经注》,柳如眉抱着个匣子排闼出去,鬓边簪着支玉簪,是用典当了三年的玉镯赎返来的:“你看这是甚么?”

雪停时,柳如眉已在画舫图的边角题了行小字:“画舫载得双燕归,不向波心问去留。”墨色未干,她俄然握住周叙之的手,在他指腹上按了个朱砂印——像朵开在光阴里的并蒂莲,永久素净,永久芳香。

周叙之转头时撞进一双春水般的眼睛,指尖无认识地摩挲着袖中半幅残卷。三日前在桃叶渡捡的这卷《秦淮夜舫图》,绢角绣着朵并蒂莲,墨色里浸着如有若无的沉水香——与面前这女子腕上香囊的气味分毫不差。

“如眉,这是最后一次了。”他的声音比三年前在画舫上作画时降落很多,“侍郎夫人昨日难产没了,父亲说……”

端砚从手中滑落,周叙之回身时撞翻了河灯。红色纸灯漂在水面,像朵被揉碎的胭脂,随波逐流着撞向其他灯盏。他俄然想开初遇时柳如眉鬓边的白芙蓉,想起她画中男人的背影,想起那半幅残卷上的并蒂莲——本来统统的伏笔,早就在秦淮河的波内心写好了。

秋闱将近时,周叙之在绣春坊温书。柳如眉总说他“比秦淮河的水还呆板”,却每日变着花腔做点心:蟹粉豆腐包要摆成书卷形,桂花糖糕印着“连中三元”的模型。这日他正背《论语》,忽听外头鼓噪,只见陈万贯带着几个伴计闯出去,手中挥着张左券:“柳如眉你敢骗我!五百两银子收了结不肯从良,当我陈或人的钱是河水冲来的?”

“顾大哥不必多说。”柳如眉正在绣幅《九歌图》,指尖在湘妃竹上愣住,“当年你为我卖了家传的端砚,我为你当了母亲的玉镯,现在两不相欠。这秦淮河上的画舫,向来都是载着人往前的,哪有转头的事理?”

柳如眉昂首时睫毛上凝着细雪,指尖在画上点了点:“公子来得恰好,帮我瞧瞧这舟中人的袖口,但是该添些水波纹?”墨色在她笔下晕开,男人袖角公然多了几道银线,像雪光在波心碎成的纹路。

“够了!”柳如眉的声音带着颤音,周叙之隔着棉帘瞥见她摔了个茶盏,碎片溅在鸨母脚边,“我自会还他的恩典,只是这身子……”话尾俄然咽进喉间,传来压抑的抽泣。

而后很多年,当人们走过聚宝门的绣春坊,总会瞥见两位白叟坐在临窗的位置。老爷爷在教老奶奶读《楚辞》,老奶奶在给老爷爷补袖口的破洞,案上的青瓷香炉飘着沉水香,墙上挂着幅《秦淮河画舫图》,画中的灯笼永久亮着,照亮了半河星斗,也照亮了画舫上那对依偎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早已成了秦淮河上的新传说,随波传播,永不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