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冬至祭祖][第1页/共11页]
5、戌时正刻·二祭心香
7、子时初刻·灯影摇红
香炉里的龙涎香俄然炸开仗星,三十六缕青烟升腾而起,在梁柱间织成网状。供桌上的蜜桔堆成小山,烛泪顺着红烛淌成珊瑚状,映得先祖画像上的衣纹仿佛在悄悄飞舞。画中第二代祖妣李氏的鬓边,那朵永不退色的菊花,现在竟似真的在雪光中绽放。
山风掠过祠堂的飞檐,带来远处灵山的松涛。在某个山坳里,野菊还在悄悄绽放,花瓣上的冰晶固结又坠落,像极了老者眼中的泪光与笑意。而在山下的院落里,年青的父母正给孩子讲着家宴的传说,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讲给他们听的那样,一代又一代,让这陈腐的温情,如同祖祠的灯火,永久燃烧在每小我的血脉里。
3、戌时三刻·玉液盈杯
8、亥时正刻·家谱入匣
明哥儿摸着袖平分得的胙肉,温着的触感让他想起祭坛上的火光。他晓得,等开春化雪,父亲会带他去后墙刻碑,刻下本年冬至的祭文,刻下每个族人的名字。而那些在烛光中栩栩如生的先祖画像,那些在香火中闪现的面庞,从未真正分开,他们活在族谱的字里行间,活在每个子孙的骨肉里,活在祖祠每一块青砖的纹路中。
"雪祭的灯笼要编三十六道纹。"老周头的声音混着磨盘转动的吱呀,"你太爷爷说,当年先祖从灵山迁徙时,靠红茅草燃起的火光遣散狼群,这草生在岩缝里,根须比山藤还坚固。"虎娃似懂非懂地点头,指尖摩挲着未编完的灯笼骨架,俄然被草茎划破指尖,血珠滴在雪地上,晕开小小的红梅。
不知谁敲响了悬在梁上的铜铃,清越的铃声混着老者的吟唱,惊起了蜷在香案下的狸奴。有位穿青衫的老学究从袖中取出一卷手札,缓缓展开,纸页上记取光绪年间的家宴菜单,笔迹已有些恍惚,却能瞥见"菊花鲈鱼松仁烩山药"等菜名,中间还注着"野菊需采自鹰嘴岩北麓,松仁必用百大哥松所结"。
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北,老者的身影呈现在晒谷场中心。他身着靛青长袍,腰间系着三十六道红茅编的腰带,每道腰带上都刻着先祖的名讳。手中的主灯足有半人高,灯架是百大哥松的虬枝,灯罩用七十二片红茅叶编成,叶脉间嵌着细碎的冰晶,在火光中如活动的银河。
当最后一盏灯笼的火光开端摇摆,百姓们晓得该送先祖归位了。老者带领世人绕雪人三圈,每圈都念着分歧的祈愿:第一圈祈五谷歉收,第二圈祈家畜畅旺,第三圈祈子孙永昌。虎娃跟着祖父的脚步,发明每走一步,雪地上就会闪现出淡淡的菊纹,像是先人在云端留下的足迹。
偏厅中心的十二张枣木长桌早被桐油擦得发亮,桌角垂着的茱萸穗在热气中悄悄摇摆,红果蹭过靛青桌布,落下细碎的影子。最上首的主桌摆着传家的青铜火锅,炭火在炉中噼啪作响,铜锅里的高汤咕嘟冒泡,漂泊的野山椒和菊瓣跟着热气高低翻涌,映得坐在主位的太婆脸上红光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