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1页/共3页]
“齐家者,非仅使家人衣食无忧,更在以礼义标准家庭次序,以品德感化家人。
若大家皆能修得此等品德,方能为齐家奠定坚固根本。
然科罚不成滥用,当以教诲指导为主,奖惩为辅。
然此非一人之力、一代之功可成,需历代仁人志士不懈尽力,传播儒家之学,践行儒家之道,使儒家思惟深切民气,终有一日,可实现平天下之大同抱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可见忠信之首要。再者,君子当有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以宽大仁爱之心对待别人。
古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
小普深思半晌,续问:“夫子,平天下之弘愿,又如何可达?”
修身之要,首在正心诚意。
小普如有所思,又道:“夫子,那齐家之道,又有何详细原则?”
昔舜帝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且齐家亦关乎家属传承,重视教诲子孙,使其自幼浸淫于儒家典范与品德标准当中,方能使家属连绵不断,福泽后代。
又当广纳贤才,任人唯贤,不以亲疏贵贱为标准,而以才气品德为考量。
“治国者,需以民为本。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小普与怡宝悉心聆听,如醍醐灌顶,心中对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有了更加深切透辟之贯穿,亦深感本身负担之任务严峻,发愤将儒家思惟传承弘扬,于人间践行此大道。
且治国需重视礼节轨制之扶植,使君臣有义,高低有序,政令通行无阻。礼之用,和为贵,以礼调和各方干系,使国度调和稳定。
孔子长叹一声,道:“平天下者,非以武力征服,而在以仁德感化四方。
如管仲相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然其亦重视民生,兴建水利,开开荒地,使齐国百姓充足,此乃治国之良策。
此乃于个别之微处,看望内涵心性与外在言行之调和,是为求道之始。
如《礼记》所云:‘父子笃,兄弟睦,佳耦和,家之肥也。’父子之间,父慈子孝,父亲以正玄门育后代,后代则恭敬孝敬;兄弟之间,兄友弟恭,相互搀扶;佳耦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如此,则家庭敦睦,家属畅旺。
出外则以忠信待人,言出必行,行之必果。
同时,亦不成忽视科罚之帮助,明刑弼教,使民知畏敬,不敢肆意妄为。
孔子目光通俗而暖和,负手踱步,缓声道:
于家庭琐事当中,亦到处表现儒家聪明。
此乃以家为基,修建国度与社会之品德大厦,使道之头绪贯穿于家国之间,由家之道而悟国之治,是为道之拓展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