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太上·自然[第2页/共2页]
怡宝又诘问道:“老君,‘六亲反面,有孝慈;国度昏乱,有忠臣。’是不是意味着在家庭敦睦、国度腐败之时,孝慈与忠臣之名就不那么凸显了呢?”
老子微微顿了顿,接着报告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聪明出,有大伪;六亲反面,有孝慈;国度昏乱,有忠臣。”
老子点头道:“然也。为政者信誉不敷,百姓自不会佩服。故当谨言慎行,言出必行。不等闲承诺,一旦承诺,必尽力践行。法律政策亦不成朝令夕改,令百姓无所适从。贵言者,非不言,而是言必有中,言必公道合法合道,如此方能建立公信力,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度长治久安。”
老子悄悄叹了口气,说道:“当大道畅行于天下之时,人们皆适应天然,调和共生,无需决计夸大仁义。彼时大家皆有善念,行于善道,浑然天成,仁义安闲此中,无需标榜鼓吹。然大道被烧毁,民气不古,纷争渐起,才需以仁义来标准束缚世人之行,使其回归正道。”
老子目光通俗地看着他们,说道:“恰是如此。在六亲敦睦的家庭里,后代孝敬、父母慈爱乃是平常之事,无需特别夸大。而当家庭干系分裂,才会突显孝慈之人的宝贵。同理,国度政治腐败,百官各司其职,皆以正道辅国,忠臣之名也就不被格外提及。只要国度堕入昏乱,奸佞当道,忠臣力挽狂澜,才会被人们歌颂。此皆为世道偏离大道后的征象,实则若大道常行,统统美德皆天然存在于平常之间。”
怡宝率先发问:“老君,何为‘太上,不知有之’?此等境地,于为政者而言,该如何达成?”
小普拱手道:“老君,此章让我们深切熟谙到,应寻求大道的畅行,从本源上使社会回归天然调和,而非仅仅依靠于仁义、忠臣等挽救之法。”
老子神采凝重:“若为政者酷刑峻法,只以威权压人,百姓便会心生害怕;若为政者昏庸无道,鱼肉百姓,自会遭人轻侮。欲免此境,需秉承公道,以道治国,不滥用权力,不妄图私欲。以百姓之心为心,存眷民生痛苦,轻徭薄赋,兴利除弊,方能博得民气恭敬,阔别畏侮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