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识本达源悟无为[第1页/共2页]
怡宝恭敬就教:“老君,世人多追名逐利,为何您言‘名与身孰亲’?”
如此一来,这些多余的财产和货色又能有甚么实际的好处呢?
怡宝又问:“‘得与失孰病’,得失之间,究竟如何衡量?”
怡宝拱手施礼:“老君,那‘满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悠长’,便是应对之法了?”
怡宝问道:“老君,何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者如何能克刚耶?”
小普与怡宝闻之,再次施礼,心中对这品德经之理又多了几分体味,只盼能在这骚动人间,将此聪明化为己用,践行不辍。
人间之事,有获得就必定会伴跟下落空。
小普与怡宝皆心中豁然,似有所悟,冷静将此章要义铭记于心,以作今后修行处世之鉴。
老子轻抬眼眸,持续讲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满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悠长。”
老子叹道:“浮名浮利,不过过眼云烟。人若为申明所累,驰驱劳累,损精耗神,危及本身安康与安宁,实则本末倒置。身者,乃载道之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器重己身,莫为浮名而舍本逐末。”
老子见二人有所悟,继而又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有为之无益。不言之教,有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它们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乃至能够成为人活路上的沉重承担,让人举步维艰、苦不堪言。
老子手抚长须,说道:“获得的时候满心欢乐,落空的时候又悲悲戚戚,这都是因为没有贯穿到得失本就是窜改无常的事理啊!
老子手挥拂尘,说道:“无有者,无形无象,好似道之幽微难测。无间者,致密无隙,似坚不成摧之物。然无形之力量,可渗入至致密无间之处。如民气之念,虽不见其形,却能深切重重停滞,窜改事物之态势。此亦表白道之有为之功,不决计为之,却能无所不为。”
老子浅笑点头:“满足者,虽卧于陋巷,亦觉欣然;不满足者,虽富甲天下,仍感匮乏。知止者,于功名利禄之前,能绝壁勒马,不越雷池。如此,可免辱身之险,无危殆之忧,于这人间,方可保悠长安然,体悟大道之真意。”
小普问道:“那‘身与货孰多’又作何解?财物于人间糊口亦为必须,莫非不该堆集?”
老子神采凝重:“然也。爱之过分,不吝代价,精力耗尽,终无所获。藏之过火,引来觊觎,祸端必至,财贿散尽。唯有秉承中道,不偏不倚,方能守得内心安宁,护持本身全面。”
以是说,我们该当学会满足常乐,公道地对待财产和货色,不要让其成为束缚心灵自在的桎梏。”
毕竟人的身材对于物质的需务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具有过量的财产和货色,不但不能带来真正的好处,反而只会平白无端地增加很多烦恼和罪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