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二年就抱怨?与现代信徒的信仰危机有何相似?[第1页/共4页]
3. 摩西的代求:中保的怜悯
1. 对神的应许落空耐烦
郊野的环境极其卑劣,粮食和水源都极度匮乏,以色列人完整依靠神的供应才气保存。固然神每天都会降下吗哪(出16:14 - 15),但跟着时候的推移,单一的食品让他们心生不满,他们不由抱怨道:“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费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现在我们的心血干枯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11:5 - 6)。大要上看,他们的抱怨是针对食品,但实际上反应出他们对神主权的不信赖。
在诸如疫情、战役、经济危急等环球性的动乱面前,信徒能够会像以色列人一样收回诘责:“神为何答应磨难产生?”约伯的朋友以利法曾弊端地将磨难划一于科罚(伯4:7 - 8),但神在《约伯记》中的回应表白:祂的聪明远远超出了人类的了解范围(伯38:1 - 4)。当代的信徒需求学会在未知的环境下,仍然信靠神的良善。
在这场危急当中,摩西为百姓向神代求(民11:2),这一行动预表了基督作为中保的角色(提早2:5)。神的审判老是伴跟着改过的机遇,就如同祂对尼尼微城所揭示出的怜悯一样(拿3:10)。
以色列人对埃及的糊口停止了美化,却挑选性地忘记了在埃及为奴时所蒙受的痛苦。他们曾经火急要求神挽救他们离开“为奴之家”(出2:23),但是在郊野中,却将埃及的“肉锅”当作是为自在支出的代价(出16:3)。这类心机征象被称作“埃及情结”,即在面对窘境时,人们常常偏向于用子虚的“夸姣回想”来回避实际,从而回绝信靠神的引领。
5. 瞻仰基督的表率
面对以色列人对肉食的激烈贪求,神赐下了鹌鹑,但是同时也降下了灾殃(民11:31 - 33)。这一事件彰显了神的恩情与公义之间的均衡:神听到了人的诉求,但毫不会放纵人的罪性。鹌鹑所带来的审判,预先表白了“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雅1:15)的结果。
以色列人的故事固然以悲剧作为开端,但并没有以绝望告终——固然有一代人倒在了郊野当中,神仍然信守承诺,带领新一代的人进入了应许之地。这一事件预表了基督的救赎:祂在郊野中克服了统统摸索,为统统信赖祂的人斥地了一条通往永久应许的门路。信徒该当以这段汗青为鉴,在遭受属灵低谷时,及时转向神,以戴德、忍耐和顺服的态度,在“郊野”中彰显出果断的信心,直至“进入祂的安眠”(来4:11)。
1. 培养戴德的灵性
耶稣在郊野中遭到妖怪摸索时,仰仗着“经上记取说”(太4:4、7、10)胜利赛过了统统抱怨的摸索。祂在十字架上接受了如同终究“郊野之苦”的磨难,却始终没有质疑父神的旨意(路22:42)。信徒该当师法基督,“用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