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二年就抱怨?与现代信徒的信仰危机有何相似?[第3页/共4页]
以色列人的故事固然以悲剧作为开端,但并没有以绝望告终——固然有一代人倒在了郊野当中,神仍然信守承诺,带领新一代的人进入了应许之地。这一事件预表了基督的救赎:祂在郊野中克服了统统摸索,为统统信赖祂的人斥地了一条通往永久应许的门路。信徒该当以这段汗青为鉴,在遭受属灵低谷时,及时转向神,以戴德、忍耐和顺服的态度,在“郊野”中彰显出果断的信心,直至“进入祂的安眠”(来4:11)。
3、神的回应:审判与恩情的均衡
1. 出埃及后的信奉岑岭与低谷
以色列人的抱怨因“闲杂人”的煽动而敏捷分散,在当今的教会中,也能够会因为世俗化潮流、胜利神学或者品德相对主义等身分的渗入,而逐步落空别离为圣的见证。保罗曾警告提摩太:“因为时候要到,人必腻烦纯粹的事理,耳朵发痒,就侍从本身的情欲,增加好些徒弟”(提后4:3)。
以色列人的失利,部分启事是遭到了群体中负面身分的影响,而新约则夸大“相互相顾,激起爱心,鼓励积德”(来10:24)。教会作为“基督的身材”(林前12:27),该当以真谛和爱心相互搀扶。
以色列人的牢骚直接激愤了神,“耶和华的肝火发作,使火在他们中间燃烧,直烧到营的鸿沟”(民11:1)。火的审判充分表白了神对于轻渎和不信的严厉态度。纯洁的神毫不容忍子民以抱怨来代替戴德之情,正如新约中所警告的:“你们也不要发牢骚,像他们有发牢骚的,就被灭命的所灭”(林前10:10)。
为何故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二年就开端抱怨?(民11:1 - 6)
以色列人在郊野中的抱怨并非是一个伶仃的事件,它实在是人道软弱的典范表现。当代的信徒固然没有经历过郊野漂流,但却常常堕入与之近似的信奉危急:
以色列人记念埃及的“黄瓜、西瓜”,而当代人则很轻易沉迷于消耗主义、文娱至死或者物质主义的圈套当中。当信徒将世俗的代价看法置于属灵寻求之上时,就如同保罗所说:“以地上的事为念”(腓3:19),从而落空了作为天国子民的身份。
4. 群体效应对信心的腐蚀
1. 火的审判:纯洁不容骄易
《希伯来书》侧重夸大:“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便能够得着所应许的”(来10:36)。雅各也指出:“但忍耐也当作功,使你们成全完整,毫无缺欠”(雅1:4)。郊野的路程是信徒信心生长所必经的门路。
2. 对神的供应贫乏戴德
很多信徒在信奉的初期,常常会经历一段“属灵蜜月期”,但是跟着时候的推移,祷告得不到回应、教会糊口变得噜苏、灵修过程变得古板等题目逐步闪现出来。他们就像以色列人一样,不由收回质疑:“神真的与我同在吗?”(参考出17:7)。这类“属灵怠倦”有能够逐步演变成对信奉的冷酷,乃至终究挑选放弃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