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12章问题下[第2页/共6页]
献祭活动的标准化(燔祭、安然祭、十一奉献等,申12:6 - 17)也是凝集共同体认识的首要力量。不管是哪一个支派的以色列人,在停止献祭时都遵守着不异的法则与流程。这类同一性消弭了支派之间能够存在的差别,让大师在共同的宗教典礼中找到归属感。而圣餐(Peace Offering)后的个人分食轨制(申12:7),更是具有激烈的社会整合服从。在共享圣餐的过程中,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食品,也分享着相互的高兴与忧愁。学者米克斯(Wayne Meeks)以为这是「通过崇高典礼建构世俗共同体」的典范。这类在崇高典礼中建立起来的联络,超出了家庭、支派的边界,将全部以色列民族紧密地连合在一起。
跟着集合化祭奠的推行,「应许之地」被重新构建为一个「崇高空间收集」。中心圣殿作为这个收集的核心,披发着崇高的光芒,吸引着统统以色列人的目光。而在各城邑,设有审判官(申16:18),他们如同连接核心与各个分支的节点,构成了一种辐射状的办理体系。这类布局精美绝伦,既保存了支派在必然程度上的自治权,让各个支派能够按照本身的特性停止内部办理;又通过宗教这一强大的纽带,将统统支派紧密地联络在一起,强化了全部民族的团体性。
律法主义的抽芽
与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差别
共同体建构的永久课题
对以色列社会布局的深远影响
宗教权威的层级建构
集合化的宗教形式固然在凝集信奉、强化共同体认识方面具有庞大的上风,但也存在着潜伏的风险。正如耶利米所攻讦的,圣殿在某些时候能够会异化为权力把持的东西,成为「贼窝」(耶7:11)。这一汗青经验深切地提示着当代宗教构造,必须在权威与生机之间找到均衡。一方面,宗教构造需求权威来确保信奉的传承与教义的精确阐释;另一方面,也不能让权威过分集合,导致宗教落空生机与创新精力,离开公众的实际需求。只要保持适度的均衡,宗教构造才气在当代社会中安康生长。
年度三大节期——超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是以色列人宗教糊口中的首要节点。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朝圣的要求(申16:16)如同一股强大的磁力,将分离在各地的十二支派紧紧地吸引到一起。耶路撒冷的圣殿,这座宏伟而寂静的修建,成为了民族影象的物理载体。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廊柱,都承载着以色列人对上帝的畏敬与戴德,以及他们共同的汗青与信奉。正如学者弗洛伊德·施洛斯(Floyd Scholz)所指出的:「空间集合化塑造了以色列作为『朝圣民族』的群体认同」。在朝圣的旅途中,以色列人超越山川,穿过城镇,他们带着对神的虔诚与等候,相聚在圣殿前。这类共同的经历,让他们深切地感遭到本身是同一个民族,具有着共同的信奉与运气,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共同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