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第6章问答[第2页/共5页]
起点 躲藏酒醡打麦子 惊骇、自我庇护 主动呼召,应许同在
第一次实验 求羊毛湿、地干 疑虑,需外在印证 完整应允,明显信实
第一次实验中,“羊毛湿、地干”的征象固然看似奇异,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露水潮湿羊毛在必然程度上仍合适人们对天然征象的通例认知,只是其产生的环境较为特别罢了。而第二次实验中,“羊毛干、地湿”的成果则完整违背了天然规律。基甸通过这类反转前提的体例,试图进一步确认神的主权是否真的不受天然法例的限定。他但愿借此明白,不管环境多么卑劣,环境多么特别,神都有才气成绩祂所许下的应许。
但是,就在基甸堕入惊骇与绝望的深渊时,神并未对他弃之不顾。神以其无穷的慈爱和怜悯,主动调派“耶和华的使者”向他闪现。使者对基甸说道:“你靠着你这才气去从米甸人手里挽救以色列人,不是我调派你吗?”这一向接而有力的呼召,如同一束刺眼的光芒,穿透了暗中的云层,照亮了基甸前行的门路。它向基甸明白地传达了一个信息:神的采选并不会因为人的软弱和惊骇而窜改,神信赖基甸具有完成任务的才气,即便他本身对此心存疑虑。神的这一主动参与,赐与了基甸重新抖擞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他信奉之旅的首要转折点。
2、第一次羊毛实验:疑虑中的寻求(士师记6:36 - 38)
按照士师记第六章25至27节,神号令基甸拆毁巴力祭坛后,他如何履行这一号令?履行过程中碰到甚么阻力?
思虑题二:基甸的信心生长与神的回应
2、阻力与抵触(士师记6:28 - 32)
思虑题一(经文文本为主):
思虑题二(开放式思虑为主):
而从信奉状况层面分解,基甸的埋没行动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以色列人因背叛神的教诲,“没有服从我的话”,从而堕入了被压迫的磨难深渊。在耐久的压迫中,他们逐步落空了对神庇护的果断希冀,内心的惊骇和绝望使他们堕入了自我庇护的软弱状况。他们不再像曾经那样坚信神会庇佑他们,而是挑选依托本身的力量,以最埋没的体例艰巨地保持保存。这类信奉的缺失和摆荡,使得他们在窘境中愈发苍茫和无助。